2025年3月,云南民族大学认真落实云南省学校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工作部署,选派63名师生组成第四期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帮扶团,奔赴香格里拉市、瑞丽市开展为期4个月的帮扶工作。通过体育美育双轮驱动,帮扶团在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播撒教育的种子,助力当地教育水平提升,取得了明显成效。
实施精准帮扶,助力边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由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与艺术学院师生联合组建的帮扶团,汇聚了多元专业人才——其中不仅有执裁经验丰富的国家级裁判员、竞技水平精湛的一级运动员,更有深耕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艺术家,形成了兼具教学能力、运动指导与文化传播素养的复合型团队。他们分赴香格里拉市9所中小学和瑞丽市19所中小学,扎根边疆教育一线,用爱心体现教育帮扶的深度和温度。累计完成教学课时1.1万余节,从基础体育课的动作规范到艺术社团的技艺传授,每一节课都凝聚着专业智慧;指导各类社团活动1900余次,篮球场上的战术演练、非遗展演的文化课堂、合唱团的刻苦训练,让边疆中小学生在多元体验中拓宽视野。
为推动帮扶行动走深走实,云南民族大学与两地政府签订3年帮扶协议,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围绕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特色教育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确保帮扶工作与边疆基础教育需求同频共振。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保障“浸润行动计划”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完善激励措施,将帮扶工作成效纳入教师职称评审与学生学分认定,充分调动师生投身边疆教育帮扶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助力边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传承非遗文化,着力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
瑞丽市的多所中小学校园里,佤族木鼓的浑厚声响、德昂族水鼓舞的灵动舞姿、傣族织锦的绚丽色彩,正通过云南民族大学“浸润行动计划”帮扶团的精心培育,成为学生们校园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看着孩子们第一次触摸佤族木鼓时眼中的好奇与兴奋,我知道文化的种子已经播下。”瑞丽市美育帮扶团指导老师岩坤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岩坤老师的推动下,瑞丽市民族中学成立了校园艺术团,并捐赠了佤族传统木鼓和舞蹈表演服装。他编排的佤族舞蹈《木鼓声声向北京》,登上了瑞丽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会场舞台。
帮扶团结合实际将非遗传承与现代美育相结合。在姐相中心小学,一场别开生面的“放飞梦想”风筝比赛,让孩子们在制作传统风筝的过程中感受民间工艺的魅力。在香格里拉市,校园井盖变身艺术画布,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文化魅力。刘晓蓉扎染名师工作室为50余名美育教师传授扎染技艺,指导学生完成200余件作品。赵云艳舞蹈名师工作室则通过多元课程体系,提升了香格里拉市校园的美育水平。同时,帮扶团还探索开展“体育美育助力控辍保学”工作,让体育美育的浸润活力得到了充分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瑞丽市民族中学学生岩罕说:“这些活动让我爱上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也让我更愿意留在学校学习。”
构建校地赛事体系,拓展边疆体育教育新范式
帮扶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基层裁判员培训工作,通过理论精讲、实践模拟、案例剖析等多元形式,为当地培训了68名具备规范执裁能力的基层裁判员。在此基础上,帮扶团还协助当地搭建起覆盖校内班级赛、校级联赛、县级选拔赛、州市总决赛的“四级赛事体系”,形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竞技生态链条,让更多边疆学生拥有参与竞技、展示自我的广阔平台。
帮扶团还结合边疆学校实际情况,研制了《边境学校体育开展指南》,为当地体育教学与赛事组织提供标准化操作指南。指导制定了《体育课堂安全风险防控清单》,从课前准备、课中实施到课后反馈,全面梳理潜在风险点及应对措施,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筑牢安全屏障。在调研的基础上,完成了《边境中小学篮球发展研究》,精准分析制约因素与发展路径,为瑞丽市青少年运动的专业化、系统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此外,帮扶团聚焦教师队伍建设,助力当地成立2个体育名师工作室。工作室以“1+N”辐射模式为核心,由帮扶团专业教师担任领衔人,通过专题教研、示范课展示、一对一指导等方式,带动当地体育教师在教学理念、训练方法、赛事组织等方面实现能力提升,为边疆体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注入持久动力。
下一步,云南民族大学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中的体育美育元素,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竞技运动深度融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美育教育,着力打造更多“一校一品”特色体育美育项目,促进各民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边疆基础教育的全面、均衡发展贡献民大力量。(文/图 教务处 何慧)
责编:蔡童 复审:和金光 终审:马仲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