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下午,“稀缺文献与语言研究”系列学术沙龙民大站第二场、第三场报告在云南民族大学雨花校区举办。此次活动由云南省语言学会、云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建设办共同主办。
沙龙由云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建设负责人刘劲荣和云南省语言学会会长罗骥主持。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学院、玉溪师范学院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云南民族大学部分师生旁听了此次会议,并同与会专家进行了热烈交流。
会议伊始,刘劲荣教授代表云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建设办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说,沙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举办,具有特殊的意义;沙龙的举办是对学校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建设的极大支持。
罗骥会长强调了材料的创新对于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性,肯定了近年来云南省大批学者在稀缺文献整理方面做出的贡献,还介绍了举办系列学术沙龙的意义。他提出学术活动就是要落到实处、追求成效,学术沙龙的形式有利于更加精准、高效地探讨学术问题。我们要重视、挖掘和利用好文献,实现语言学研究更高水平和更好质量的发展。
杨光远教授和陈伟副教授分别作题为《< 百夷馆译语>中傣族文献在傣语研究中的价值》和《西南地区近代传教士所编汉语学习资料的语言学价值》的报告。
杨光远详细介绍《华夷译语》中傣文文献的存世整理情况、中德宏傣语的语音和词汇研究情况,以及基于《百夷馆译语》的德宏傣语语音系统的发展演变情况。陈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近代四川、贵州、云南传教士所编汉语学习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传教士所编汉语学习资料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现状作了述评,还与大家交流了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经验和心得。现场的学者与专家进行了细致且深入的讨论。
罗江文教授总结会议时说,杨光远教授借助早期的13世纪的対音材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学术视野。陈伟副教授针对传教士汉语学习资料问题为我们展开了全景式的论述,使与会老师从中得到很大启发。
本次学术沙龙活动通过腾讯会议进行了网络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