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云南民族大学!

民大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民大新闻 > 正文

我校毕业生、乡村教师段瑞急流险滩接送学生引关注

发布时间:2017-06-30 编辑: 浏览:

编者按 6月29日,“指尖东川”公众号刊发了一篇题为《暴雨中,东川最帅小学老师在急流险滩接送学生》的文章,讲述了我校2012届毕业生、东川木多小学教师段瑞,在东川遭受持续降雨、学校部分道路被毁的情况下,冒着水急滩险的危险,淌河将67名学生安全送到对岸的事迹,以及其担任乡村教师工作期间经历的点滴。仅仅一天时间,文章阅读量飙升至两万五千余次,众多读者留言表达了对段瑞老师乐于奉献的高尚品德的赞扬。作为母校,云南民族大学为有这样的校友感到骄傲。

 

 

一个都不能少——从木多村教师段瑞身上我想到

 

作者吴晓荧 

段瑞,今年28岁,2012年毕业于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专业,2012年9月成为一名特岗教师被分在阿旺镇长岭子小学任教,一年后,他被调到木多小学任教,随后便担任木多小学校长,如今已在木多小学工作四年。

木多小学位于东川区阿旺镇木多村,海拔大约2200米。距离东川城区50公里。学校覆盖周围22个村民小组。始建于1942年。1973年8月,该校翻新重建,全国各地大部均已地名为校名,该校遂更名为“木多小学”。木多小学分别于2009年5月和2010年8月接上级通知,将木多村内另外的期黑小学和刺栗小学收并,完成阿旺镇中心学校关于撤点并校规划任务,至此木多村内只有木多小学一所小学。学校总占地面积3653平方米,包括普通教室一栋,两层六间教室共274平方米,教职工宿舍一栋,两层六间共80平方米,学校食堂一栋120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师8名,其中少数民族教师2名,女教师5名。6个教学班有137名学生,其中少数民族学生89人,寄宿生26名。由于学校硬件设施不足,六年级的学生需要到阿旺镇中心小学就读。木多小学是阿旺镇最艰苦的农村山区小学,从镇上到学校骑摩托车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这里是阿旺镇彝族聚集地,地处偏僻,条件很差。



我和段瑞的认识源于一个爱心群,当时互加过微信后就基本没有联系过,我就常常在他的圈里关注着他和木多小学以及木多小学的孩子们,他也很少在我的朋友圈里点赞说话,其实至今确切的说我们根本没有见过,可是我确对他很熟悉……

今天一早,我看到段瑞老师发的一则朋友圈,实实在在的揪住了我的心。孩子们每天需要步行五公里到学校上课,不论刮风下雨没有一个孩子迟到或缺课,其中最小的孩子仅五岁,在去往学校的路途中要过一条河,这条河平日里水位不高,水也不大,孩子们蹦跶蹦跶也就过河了,可是一下雨河水就会暴涨,弱小的身躯根本无法渡过迅流的河水。然而就是这个时候,他们的老师段瑞在浑浊、湍急的河水里一次又一次的背一个、抱一个、扛一个……反反复复的把一个个孩子从和这边送到和那边,孩子们拿着老师的手机记录下了这心酸又暖心的一幕幕。



后来我了解到,段瑞在木多的几年里利用周末,走访了木多村22个村小组,深入到学生家了解学生的家境,与家长面对面进行交流沟通。从中得知学生的家庭情况后,他通过网络筹集善款,为全校学生购买过冬衣物、学习用品等,通过向朋友介绍了木多小学孩子的相关情况并发出倡议,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的热心帮助,几年时间里,共收到10万余元的爱心物资,他联系爱心人士把学校的旧课桌也更换为新课桌。学校目前还有26名学生得到爱心人士的一对一帮扶。正是因为有他,有这么一位善良、真实、阳光的老师才让孩子们一步一步的改变着学习环境和条件。

在木多小学的四年,他用语言这样表达着感情:(下面文字截取于段瑞的《工作四年随想》文章的部分内容):“学生来自四面八方的自然村落,他们除了31名住校,其余的每天早晨从家里来,傍晚回家里去,有些村子离学校比较远,大概有1个半小时的路程。也就是说,他们早上要6点出发,才能赶到7:30的早自习;下午4:15放学,他们要到5:45才能赶回家里。离学校远的学生,我问他们早上几点起床,很多同学都说5:00就得起床,以前学校没有食堂,所有学生早上到校,一直要饿到下午4:15放学才能回家,中午就只能靠营养早餐(一盒牛奶、一个鸡蛋)充饥。值得庆幸的是在学校和村委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终于在2015年春开办了食堂,所有学生都能在学校吃到美味可口的午餐。



孩子们回到家之后,并不是拿着手机玩游戏或者打开电视看动漫(这些东西似乎离他们还很远),而是帮着家里做家务,因为即使日落西山,他们家里留守的妈妈或者爷爷奶奶,也还在山间地头劳作,还未回家。

有些家里养猪养牛,孩子早上要起来喂猪或者放牛,下午回到家,也要做同样的事。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钢筋混凝森林,没有肯德基、麦当劳,没有电影院,大多学生家里连电视都没有,只有破旧的流在夕阳下的旧房屋,只有默默佝偻着身躯在地里劳作的妇女和老人,只有躲在柴门前涎着口水偶尔对着路人吠几声的大黄狗,只有早上书声琅琅响彻整个村子傍晚回家道路上嬉皮笑脸的穷孩子。

有一天,我问他们的梦想是什么?有的人说要当科学家,有的人说要当医生,有的人说要当兵打鬼子,有的人说要当发明家……当然,也有人说要当像我一样的老师。看看吧,和我们小时候都像啊,自己心里却在默默地想:“千万别想着当老师,万一哪天你也跟我一样读完大学回到了更大的山”。直到那时,我才体验到什么叫做孩子天真的笑脸,我才体会到什么叫天真。

我真的很想告诉孩子们,你们真是太天真,在这样的学校环境和师资力量下,你们要实现自己的梦想简直如同白日做梦。学生们的成绩非常糟糕,我也曾多次幻想自己能够力挽狂澜改变学校这种状况,我曾用大学老师教我们的方法去教学生,我努力帮助孩子们,我尝试做一个好老师,我尝试了各种方法……然而,事与愿违,学生们的成绩依然很差。有极少数的学生念完小学就不念了,甚至有些女生五年级就去嫁人了(这是真实的),目前学校156名学生中,差不多有60名学生家长比我还小,可见早婚现象严重! 能把初中读完的学生都屈指可数。

最终,我发现一个原因: 对于孩子们来说,从每天早上来到学校起,他们心里的念头并不是读书,而是——上午想着吃中午饭,下午盼着放学……每天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看完这段文字,我脑海里浮现出了曾经我去过的边远山区困难场景,贫困让愚昧的人更愚昧,贫困让无知的人更无知,那么到底怎么样才能改变这样的贫困、愚昧与无知呢?这不是简简单单一个、两个人能做到的,也不是送一次文具,两次衣物能解决的。很多人认为贫困的人多了,哪管得了那么多?也有人会说,我还需要帮助呢?我哪还有心情去帮助别人呢?那么我想说的是,不是所有人都有义务去帮助别人。但是往往有这样一群人因为善良,感恩,珍惜……他们一直无怨无悔的走在爱心帮扶这条路,他们或许不是老板,不是有钱人,他们往往很大一部分只是普普通通的打工仔,但是他们愿意用自己的微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这份力量或许是几块钱,或许是几句话,也或许是小小的一个动作。他们在做着,一直都在做着。也许走在爱心帮扶的上会很艰苦,也许会有很多非议和困难,然而不论有多少困难,从国家到地方政府直至企业一直都在努力,一位位爱心人士一直在努力,还有千千万万名像段瑞这样默默奉献的老师在努力着,坚守着。我相信一滴水虽小,千千万万滴水就会汇聚成江河,一粒沙虽轻,千千万万颗沙就会变成沙漠。让我们做小小的一滴水,轻轻的一粒沙力所能及、实实在在的用心去做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

刚开始我想给孩子们筹集一匹雨衣和水鞋,后来听说之前有爱心人士已送助过。我想对于安全隐患除了治标还要治本,雨季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过去,段老师也不可能一直这样天天在河里当“传送带”,除了孩子们的安全,那老师的安全谁能保障?希望大家能提出宝贵意见,发起身边的爱心人士和我们一起来为木多小学的孩子们,为木多村的贫困村民们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

来源: “指尖东川”http://mp.weixin.qq.com/s/-vUOayCiexiTG-16aGH2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