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云南民族大学!

民大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民大新闻 > 正文

【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国家民委工作简报报道我校发挥非通用语专业优势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发布时间:2017-09-20 编辑: 浏览:

近日,国家民委在其印发的第83期《民族工作简报》中报道了我校在发挥非通用语言专业优势、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方面的内容。文章全文如下:

近年来,云南民族大学主动作为,不断发挥在东南亚南亚国家语种等非通用语言方面的专业优势,积极投身到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一带一路”建设,在服务大局中推进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取得积极成效。学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区域影响力不断提升,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形成了“出口畅、进口优”的良性循环。

一、立足自身优势,积极服务国家战略

该校是开设东南亚南亚国家语种最多最全、办学规模最大、办学时间最长的民族高等院校之一,是我国培养东南亚南亚国家语言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近年来,该校从两方面入手,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和云南建成区域中心的人才需求。一是稳步扩大专业覆盖面。在原有的泰国语、缅甸语、越南语、老挝语、柬埔寨语、马来语、印尼语、印地语等8个语种专业外,开办了孟加拉语、菲律宾语、泰米尔语、普什图语、僧伽罗语、尼泊尔语、乌尔都语等7个语种专业,2017年开始招生。目前,学校已开齐东南亚南亚国家15种语言。二是整合专业打造品牌。2015年7月,在原有的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东南亚学院和南亚学院2个二级学院,充实师资力量,加大经费投入,打造东南亚南亚语种群专业新高地,努力建成云南省乃至全国的东南亚南亚国家非通用语言及文化、国情研究的重要基地。

二、狠抓标准建设,努力推动学科专业发展

该校被教育部和云南省政府确立为“非通用语种群”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云南省——东盟语言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立足于进一步巩固优势,增强示范带动能力,主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加强课程标准建设。牵头组织研制了泰国语、缅甸语和越南语专业教学质量标准,规范了课程设置体系、学时学分要求、课堂教学基本内容等课程标准。二是加强测试标准建设。2014年开始牵头实施云南省高等院校东南亚语种专业应用能力考试。2016年开展泰国语、缅甸语和越南语3个语种的专业四、八级考试和非专业应用能力考试。截至2017年6月,累计有11716人次参加了泰国语、缅甸语、越南语考试。考试合格者获得了省教育厅颁发的合格证书。等级考试为社会选拔非通用语人才提供了参考标准,对国内尤其是四川、广西、广东等省区相关非通用语种教学和人才培养产生了积极影响,对我国相关高校东南亚南亚语种的教学改革发挥了导向作用。

三、创新培养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该校积极探索实践多元化的非通用语言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明显成效。一是承办云南省高校东南亚语种专业优秀翻译人才培养基地班项目。由云南省教育厅在省内开设有泰国语、缅甸语和越南语本科专业的高校中遴选学生集中到该校学习。每个专业遴选20名学生组建成基地班,采取“三年学习、共同培养”的“四个一”培养模式,即一年级在原籍学校学习,二年级集中到云南民族大学学习,三年级统一安排赴语言对象国家著名大学学习,四年级再回到云南民族大学学习。2014年以来,基地班招收学生155名。二是参与国家涉东南亚南亚的重大外事活动。承担了我国援助缅甸承办第27届东南亚运动会的志愿翻译服务;选派师生作为语言志愿者参与服务北京奥运会以及“南博会”“昆交会”“旅交会”等大型国际性活动。同时,积极做好云南、西藏等省区政府机关东南亚南亚语种工作人员的在岗培训工作。

截至2017年7月,该校已毕业非通用语本科毕业生2460人,硕士研究生352人;在读本科生901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70人。毕业生既有赴海关总署、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铁集团、北方工业集团等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也有到所学语言对象国家就业创业或在国外中小学校教授汉语、推广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毕业生们立足语言优势,积极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