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以来,民大的学生都很忙。
临近期末考试,校园里学风渐浓,行色匆匆的学生多了起来。每天从早晨7点到晚上11点,自习室里,图书馆里,雨花湖畔,随处可见自习学生的身影。因为从这学期开始,所有课程期末考试将取消补考。一旦考试不通过,下学期必须重修,就意味着又要投入一整个学期的时间精力。这在民大学生的大学生涯中,还是第一次。
事实上,这只是民大启动实施深化学分制改革工作以来,民大诸多变化中的一个缩影。据介绍,本次学分制民大围绕学分管理、教学管理、课程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师管理,共提出了56条具体的改革措施,整体上已经从2019年9月开始实施。
陈鲁雁书记为新生授开学第一课
开学初,校党委书记陈鲁雁就以学分制改革为主题,为新生上了开学第一课。他说,现在已经不是“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同学们要忙起来、紧起来,在学习中获得快乐,提升自己。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推进,民大把深化学分制改革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具体体现,校党委书记、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务处长先后十余次宣讲和解读学分制改革,校领导带队就学分制改革进行了各学院全覆盖大调研。
除了忙以外,学生们还感受到,学校在积极为自己的学习创造条件,学习的选择多了起来。
首先是以往靠抢座、靠占座的自习室,现在基本实现“极大丰富、各取所需”。广智院B区所有教室在非上课时段都开放成为自习室,图书馆借阅室的桌椅也向自习学生开放,使全校自习座位数达到7700余个,能够充分满足学生需求。为方便学生存放学习用品,自习室中还新安装了书架,学生上自习不必抱着厚重的书籍、电脑等来回“搬家”,占座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学校优化了学生办事服务流程,8个职能部门在“一站式”学生事务中心设置办事窗口,三台自主式查询和打印设备已经投入使用,待新的教务系统上线后,学生“一部手机办事通”将成为现实。
在下学期的选课中,同学们惊喜地发现,自己可以“名正言顺”地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了。民大是一所学科专业比较齐全的综合性高校,其中少数民族文化、民族体育、民族艺术、语言类等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比较大。但是,以往学院之间、专业之间的课程却没有打通和共享。学生要学习其他专业的课程,只能选择去“蹭课”,学得不系统,学完后也拿不到学分。在安排下学期教学计划时,学校要求各专业都要拿出不少于3门专业课供其他学院学生选修,学生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可以冲抵素养教育课。
学生的课外学习成果也得到了充分认可。通过创新学分制度,凡是获得学校认可的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创新创业等,都可以认定为创新学分。本学期开始,学生在学校驾驶培训中心获得驾照也能认定2个创新学分。这样既能开阔眼界,增长实用技能,又能拿学分,何乐而不为?
学生晨读
新学期以来,民大老师已感受到变化。
今年以来,学校对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首先,在年初制定2019级人才培养方案时,就严格对照《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构建课程体系,一部分相对老旧的课程被挡在了人才培养方案大门外。本学期,学校要求所有面向2019级新生开设的课程,必须提供完整的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案、考试安排等电子版材料,统一上传至课程中心4.0平台,供学生选课和课后学习参考。在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专业明确了不超过10门专业核心课程,由本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学科专业带头人和知名专家教授主讲,教授上讲台成为民大教授的自觉和共识。
随着学分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老师们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不断增长。由于学生选择权的扩大,本学期由于选课人数不足而被取消的公共课达13个班次,老师们开始担心今后会不会无课可上;下学期学校将统一组织2019级新生的首次自主选择专业,老师们开始焦虑自己的学生会不会全跑了;由于弹性学制的实行,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缩短或延长在校学习时间,老师们又开始思考这部分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面临学分制改革带来的诸多新课题,老师们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超出以往任何时候,申报2019年校级教学改革和研究项目的教师较2018年几乎翻了一番。
自习室中安装书架供学生摆放物品
由于编制紧缺,民大聘用了200多名编制外教师。为配合学分制改革的推行,学校启动了人事制度改革,构建了“长聘+准聘+预聘+短聘”的聘用制度。原有编制外教师统一归为预聘制教师。4年预聘期满后,学校进行考核,考核为优秀等次的预聘制教师将转为准聘制;准聘制期满再进行考核,考核为优秀等次的将转为长聘制。近期,80余名预聘制教师就将接受考核,他们看到了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希望。
这样的变化,还在教室里、在实验室里、在图书馆里、在宿舍里……在民大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在民大校园的各个角落发生着。民大,正在以深化学分制改革为抓手,主动转变发展模式、促进内涵式发展,将“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要求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