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云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陈鲁雁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中国高校的办学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月考察云南 时指出,“教育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民族大学的学生回信时谆谆嘱咐,“当好新时代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及给我校学生的回信精神,对云南高等教育具有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指导作用。云南民族大学始终坚持立足边疆办学,擦亮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 底色,始终聚焦“五个着力”,把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作为育人工作的根和魂,构建纵到底、 横到边、全覆盖的党建格局,筑牢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
■着力筑牢“主心骨”,夯实“党要管党、党抓发展、党主育人、党谋幸福”全面领导体系
领导内容全覆盖。学校成立的党的10个专门工作委员会,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从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认真履行基层党建、思想政治、意识形态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党管铸魂育人,持续强“根”铸“魂”。积极 推进机构改革,构建“宽职能、大部门、扁平式”的组织结构。
办学治校全方位。把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优势转化为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优势,确立民族性、边疆性、国际性的办学定位,以及高水平民族大学、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校风教风学风优良大学的建设目标。强化政治功能促“双一流”建设,全 面深化学分制改革和专业评价建设,聚焦本科教育教学、教育对外开放、人事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治理全领域。积极推行以“六个要件”“六权治本” “六个阳光”为核心的“民大治理”模式。毫不动摇地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正职监管、副职分管、集体领导、民主决策”的权力运行机制.完善学校议事决策规章制度,推行程序清晰、监督严格的决策体系。
改善民生全过程 把师生员工的操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都变成暖心事,持续深化为民服务解难题, 不断增强师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真正用民生凝聚了民心。
■着力把好“主方向”,提升“政治领 导、思想引领、组织战斗、监督约束”管党治党能力
提升政治领导力。学校党委紧盯党的政治领导,确保学校始终成为党领导的坚强阵地,成为立德树人的关键场所,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关键窗口。以“导航•强基•铸魂”为目标,开展“师生同上一堂课”活动,打造“行走的课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提升思想引领力。学校党委紧盯理论武装环节,积极推动“教育报国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全面从严强党建、顶天立地作贡献”制度常态化、长效化。创新实践理论中心组学习“4+N”方式和“个人自学+二级党组织导学+党员干部集中研学”模式。创新导师带学、基层联学、实践促学方式,推动党员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将理论学习情况纳入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提升组织战斗力。学校党委紧盯提升组织力环节,把抓党建着力在捋思路上、给力在提质量上、合力在促发展上、聚力在抓书记上、使力在严整改上、 发力在盯落实上、竭力在树形象上。做到“四抓四强五度”,即抓主责、强主业,抓书记、强关键,抓基层、强基础,抓规范、强规矩,瞄准“高度”“广度”“力度”“温度”“效度”,旗帜鲜明地抓党建,理由气壮地抓党建,从严从实抓党建。着眼于 “三个适应”“三个明确”“三个贴近”目标探索建立37个功能性党组织。
提升监督约束力。学校党委紧盯正风肃纪环节,做到“六个率先”。即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开展校内巡察督查工作,率先成立二级纪委,率先落实党政班子向同级纪委报告制度,率先施行党员领导干部遵守党的六大纪律制度,率先开发“智慧党建”系统、日常监督全程记实暨在线考评系统,率先成立云南省纪律教育基地(高校)、云南“监察研究院” “清廉云南大讲堂”。学校连续6次被评为全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
■着力守好“主阵地”,建立“全心、全员、全程、全面、全体、全景”育人新格局
打开育人思路。学校党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积极探索实践“三型”“三化”“三特色”的民大党建模式、“ 123456”的民大思政模式、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1+6”人才培养模式、“三位一体”意识形态工作模式。
拓展育人空间。学校党委坚持扬优势、出特色,创品牌、显亮点,积极拓展党建育人、教书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空间。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来设计学科、教学、教材和管理体系,实现“从入校门到离校门,无时不有”“课上课下、网上网下、 校内校外,无处不在"。开展“思想天天做、国旗周周升、党课月月讲”活动。号召全体党员参与育人工作。
打造育人矩阵。团结一条心,全校师生旗帜鲜明地向丑化和歪曲党的领导、向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 团结的言行“亮剑”。举起一面旗,擦亮社会主义大学的底色。画出一条线,绝不让吃党的饭砸党的锅、 影响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大局的人造谣生事、浑水摸鱼。守好一段渠,建好、用好、管好网络阵地,做到寸土不能失、片瓦不能丢、丝毫不能让。践行一种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教室空间、宿舍空间、网络空间和心灵空间。
■着力畅通“主渠道”,构建“系统设计、师生同修、专题定制、线上线下、立体实践”教育体系
打好“组合拳”。“组合拳”的核心在于“一带多”,“一”即“思政课程”,“多”即“课程思 政”。突出教学第一课堂、激活课外第二课堂、占领网络新课堂、用好社会大课堂;发挥“思政课程”在 政治导向和教学规范上的引领示范作用,以及“课程 思政”的学科支撑、理论支撑、队伍支撑作用。
唱好“流行曲”。学校结合团结、进步主题,发出校园主流声音。学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策划大家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演讲大赛等,把话说进师生心里。提升改造“民族博物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教育基地”“民族团结教育走廊”,增强 民族团结的认同感。
用好大数据。学校强化大数据思维,构建规范化的舆情监控系统。打造党建“互联网+”教育阵地,创建具有教、学、管、测、评“五位一体”的“云民大思政智慧平台”。积极推广思政网络慕课、雨课堂、微课堂等,开展微党课作品大赛,凸显“网络阵 地”正能量。
讲好中国故事。学校号召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用有灵魂、有温度、接地气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把“阳春白雪”的学术语言转化为实话、好话、新话、俗话。深入挖掘中国故事的时代价值,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体系向大学生认知信仰体系的转化。积极 推进思政课教学竞赛、“金课”建设,提升思政课质量。
■着力建强“主力军”,打造“一个决策班子、—个战斗集体、一面育人旗帜、一个成才榜样”思政铁军
抓班子。学校党委班子将持续当好“领头雁”, 把专题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参加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集体备课当成必抓工作,把听思政课、讲思政课当作常规工作。班子成员挂钩联系1个党支部、1个寝室、 1名高层次人才、讲1次党课。
强队伍。在足额配备思政课教师队伍、党组织书记、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和政治辅导员的基础上,培育一批育人品牌。广集民智,成立校内外民族团结教育专家库,使课程更加提质增量。
树典型。抓好“三级联创”,把抓一流党建工作 “一竿子到底”,锻造一支优秀基层党支部书记队伍和优秀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注重把优秀党员培养成学术带头人,把学术带头人培养成优秀党员,把教学 管理骨干培养成基层党组织书记。发挥教师党员和学 生党员在思想、学习、实践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转载自《云岭先锋》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