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云南民族大学!

民大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民大新闻 > 正文

学校召开干部大会 安排部署2022年工作

发布时间:2022-02-25 编辑: 浏览:

2月25日上午,学校在雨花校区召开2022年春季学期开学干部大会,总结2021年工作成绩,安排部署2022年工作内容。校党政领导班子出席会议,全校中层干部参加会议。校党委书记陈鲁雁主持会议。

陈鲁雁作讲话并提出工作要求。他对学校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梳理,肯定了学校的工作和成绩。他指出,近几年,学校大抓管党治党、大抓内部治理、大抓内涵建设、大抓对外开放,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赶超和突围突破,重塑了民大形象,创造了民大速度、民大经验、民大奇迹。

他就当前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谈了三点意见。一是要正视“取胜”的压力。学校当前的遇到的压力可以概括为3句话:向上看,发展形势日新月异;向外看,周边竞争日趋激烈;向内看,自身短板不容忽视。他强调,面对压力,要深入学习高等教育领域的新形势新要求,要积极寻找学校发展的出路,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紧抓作风效能,实现高质量内涵发展。他提出6个“民大之问”,希望大家以此检验自己日常的工作,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之所在,真正做到让“民大之问”引领“民大之变”。

二是要坚定“必胜”的信心。他指出,对于民大而言,当前困难和压力固然很多,但机遇和利好同样不少。针对这一点,他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维度进行了分析。所谓“天时”,就是有政策叠加的“大礼包”,政策就是真金白银,政策对大家都是对等的,把握住了就是机会,错过了就是危机。所谓“地利”,就是有产业发展的“大环境”,可以预见,目前一轮云南产业的大发展必然带来云南高等教育的大变革,谁能够把握机遇,谁就能爆发新的增长点,路越走越宽;谁熟视无睹,必然坐失良机,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所谓“人和”,就是有求变求强的“大期待”,虽然民大在一些重要领域存在“赶末班车”的现象,但我们有200多想干事、能干事的民大干部,有3万多“团结、进步”的民大师生,只要我们上下一条心、一股劲,就没有什么困难战胜不了。

三是要拿出“求胜”的行动。他指出,高质量内涵发展,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然是千难万险,难在高端人才短缺,难在定位目标茫然,难在发展要素制约,最难的还是作风效能不优。但是我们别无退路,必须迎难而上,攻坚克难。针对如何“求胜”,他提出,我们要树立“人才为王”的意识,以超常规的方式做好高层次人才的“引、育、留”大文章;要把我们确定的重点工作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要拓展开源节流新空间,一方面在“节流”上下功夫,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理念,把钱用在刀刃上,处理好“减”与“增”的关系,坚持“五个只增不减”,另一方面在“开源”上下功夫,在不突破底线的前提下,不管是横向项目、知识产权,还是创新孵化、创收项目,只要能够给学校创收,都能各显神通,大胆去闯;更要抓住思想破冰这个关键点,用思想的大解放带动民大的大发展,转变理念,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创新点和突破口,同时聚焦中层干部,严抓作风效能,干部要担当尽责、有所作为,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

他强调,我们刚刚庆祝了民大建校70周年,70年来一代代民大人的接续奋斗,才有了民大的今天。民大依靠艰苦奋斗赢得了过去,也必将依靠艰苦奋斗赢得未来。现在,奋斗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我们必须承担起责任,把这一棒接稳跑好,交出一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答卷。

校长张桥贵在会上回顾2021年工作,他指出,2021年,学校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学校改革发展,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科学积极应对,各项工作平稳有序开展。学校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风廉政建设连续7年被省委评为全省高校考核优秀单位。学校积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足民族性、边疆性和国际性的办学定位,内涵发展持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文化传承亮点突出,保障服务提质增效。学校的全国排名连续7年攀升,全国大学排名提升至第133名,稳居全国民族类院校排名第二位、云南省大学排名前三甲,荣膺中国5星级大学,置身中国一流大学行列。

张桥贵从六个方面安排部署2022年工作。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二是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保障民生安全;三是对标“双一流”,推进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四是坚持特色强校,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五是坚持依法治校,全面推进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创新实践;六是坚持统筹协调联动,强化发展支撑保障。

张桥贵对学校各方面工作进行具体安排部署,他指出,“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各单位要紧跟学校步伐,紧盯重点工作,紧抓重点环节,坚持上下联动、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形成合力,用踏踏实实的工作和实实在在的业绩去书写民大新的辉煌,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文/董婉莹 图/左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