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澜湄国际职业学院秘书学专业2021届毕业生梁绍清的事迹被《光明日报》作为大学生服务边疆的典型案例进行报道(《筑梦边疆 愿得此生长报国》),全校掀起强烈反响。
梁绍清在校期间,依托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参加与公益相关的实践活动,开展以扶贫为主题的调研,寒暑假去往偏远地区支教……在心中种下了做公益服务社会的种子。大学毕业后,梁绍清如愿以偿,入职砚山县微光公益社会事务服务中心,成为一名社工人员,将公益作为了自己的职业选择。
2021年夏天,站在十字路口的梁绍清毅然决然地选择到乡镇一线就业、到边疆基层奋斗,投身基层扎入“成长沃土”。“5·21”漾濞地震后,梁绍清想为孩子们做点什么,于是她报名参加了灾后儿童服务公益项目——益童乐园,来到大理永平县北斗彝族乡黄连村完小给孩子们做心理辅导,引导孩子们放松紧张情绪,排除恐惧感,重新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
在黄连村完小,梁绍清发现不少同学都是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就是父母的亲情和陪伴。“一个文文弱弱的女孩乖乖的坐在桌旁,小心翼翼地不敢弄出一丝声响,一眼望去,青涩的脸庞上有着几分拘谨。”这是小薇留给梁绍清最初的印象,为了让女孩更加开朗、自信,梁绍清主动找女孩聊天,鼓励她在课上大胆发言,通过家访与家长沟通……
半年的时间里,她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项目结束的那天,孩子们牵着她的手围着她,给她展示歌曲、舞蹈,还为她送上了亲手做的礼物。“当你觉得这个世界不够美好的时候,那就用你的双手去改变这个世界,变成你期待的样子。”这是梁绍清特别喜欢的一句话。
儿童心理服务项目结束后,梁绍清又随即加入到关爱残疾人的“阳光家园”公益项目中。“一来到新岗位,我就意识到必须尽快转变角色、熟悉业务,才能担起这份责任。”梁绍清说,为了尽快熟悉情况,她不仅仔细学习与残疾人工作相关的政策规定,更利用走访活动等机会,尽量与更多残疾人及残疾人工作者交流。细致的工作使她接触到了许多不同类型、不同情况的残疾人家庭,也使她逐渐明白该如何更好地帮助残疾人。每周周一到周四,梁绍清都会按时到残疾人家里送物资,按照项目要求,为残疾人提供按摩和量体温服务,帮助残疾人收集资料,参与残疾人托养中心的摸底调查,让残疾人少跑腿、不跑腿就能办成事,让残疾人感受到更多温暖。
对于梁绍清的选择,家人起初都持反对态度。父亲开始很不理解说:“你在那里工资这么低,做的都是些琐碎的活儿,又看不到什么前景,有什么意义呢?”梁绍清说:“也许我这点微弱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万一对这些需要帮助的人来说是一种无限的光明呢? ”除了为残疾人服务,梁绍清还负责公益咨询、社区建设等工作。“一路走来,我思索了很多,我想起大学时所做的志愿者服务工作,想起那时的自己,觉得很快乐。”梁绍清说:“我相信我埋下的种子终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文/澜湄学院 刘纯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