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云南民族大学!

民大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民大新闻 > 正文

【云南日报报道】云南民族大学: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

发布时间:2022-06-17 编辑: 浏览:

云南民族大学自建校以来,始终秉承团结、进步的民大精神,坚定立足于服务国家战略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长期坚持民族性、边疆性和教育国际性办学定位,培养适应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民族专门人才。

学校现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民族学、社会学、民族语言文学、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为优势特色,文理并重、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学校现有在校生33344人,招齐了56个民族的学生,在本科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比60%。现有教职工1712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占三分之一。

学校自2016年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以来,为了进一步巩固提升创建成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纲”,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 “将各民族一家亲的信念播撒到更多人的心上,当好新时代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的嘱托,切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办学治校、教育教学各领域全过程,坚持立德树人,拓宽育人渠道,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探索了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实践,引导各族师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构建“六个融合”的教育体系

实现为党育人目标

通过上好“开学第一课”,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课,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示范,构建“123456”的思政工作大格局,即上好“第一课”,迈实“两大步”,建强“三支队伍”,搞好“四个结合”,打造“五个阵地”,抓实“六大融入”,从顶层设计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和实现路径。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相融合,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开展“学校+政府”订单式培养模式,积极创建各类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加强对外交流合作。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人才培养融合,促进边疆地区人才培养“回得去、用得上、起得来”。

共建民族团结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校内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地,推进民族文化基地建设,促进各族师生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相融合,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

通过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机制,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和信息服务系统,搭建社会需求对接平台。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学生成长成才相融合,促进各民族学生创优、创业、创新。

通过指导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第三方评估工作,编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规划。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服务社会相融合,促进各族师生为边疆民族的发展提供支撑。

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第二课堂,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题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新媒体宣传机制。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促进各族师生相知、相守、相融。

坚持“六化并举”的实践体系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品牌

创建工作长效化。成立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统筹,各部门协调配合,各二级学院具体实施的三级工作机制。制定了《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创建规划(2016-2020年)》等文件,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制度化、经常化。整合创建工作力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搭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学平台,提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的精准性。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系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必须遵循的主线。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力求讲清讲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内涵和蕴含其中的历史逻辑、世界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纳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建设中,与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耦合共振。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拓宽教育渠道,开展灵活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教育。

创建活动载体化。打造开学第一课、国旗下演讲、“爱我中华”朗诵比赛、元旦篝火晚会、风情文化周、文化艺术节、广场文化、“歌颂伟大祖国、歌唱民族团结”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项目等精品活动,让各族师生在相互交往交流中加深了解、增进共识、促进交融,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宣传教育信息化。开设“民族团结进步”公众号,充分利用微信、微博、APP、校园网等各种媒介,努力营造创建工作良好氛围。

典型引领示范化。制定《中共云南民族大学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通过选树典型,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有力推动了创建工作的全面深入持久开展。

监督检查常态化。严格落实好创建考核制度、督促检查制度及年度总结评价制度。

构建“六个并重”的研究体系

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品质

结合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实际,优化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优秀师资、思政队伍骨干力量,并与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省内外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进一步增强专家团队力量,壮大研究院的科研力量,打造国内一流的民族科研团队。

依托和整合学校现有的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族关系和谐治理研究基地、云南跨境民族宗教社会问题研究基地等10余个科研平台的基础上,打造国内一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研究平台和高端智库。

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理论和实践研究是民族高等院校必须承担的光荣使命和政治责任。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的理论研究方面抢抓机遇,先行一步,以五个“搞清楚”为研究指引,强调共同性、淡化差异性,将研究聚焦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意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理论上存在的误区、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思路和举措等,努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民大智慧”。

把智库建设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紧密联系起来,注重成果转化,围绕云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着力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阵地建设、着力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机制、着力开展思政课改革,为省内各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平台建设和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层论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等理论研讨会,强化学术交流。

建立激励机制,对省部级以上课题和重要研究成果按照相关规定予以经费配套和奖励,划拨专项资金为研究中心和校内课题立项,强化基地和中心高质量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

云报客户端记者:陈怡希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