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引发我校师生热烈反响。全校各学院、各部门师生通过微信、广播、互联网等媒介,及时学习和热议贺信精神。
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马仲雄表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者,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后,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今后的工作中,将结合自身的岗位实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不断实践探索,守好主阵地,护好主渠道,在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网络、心灵等5个空间上用心用情用力,增强铸魂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学生,用伟大的建党精神照亮青年学生的前行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让作为云大校友的我倍感光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专职副院长杨文顺谈到,作为一名民族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工作者,要聚焦研究解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学科特色和研究优势,重点布局和开展系列研究,创特色、出成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教育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坚定“五个认同”,自觉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积极建设者、坚定捍卫者。
“读了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我脑海里又一次浮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的殷切期望。” 辅导员阿丽努尔•阿力木动情地说:“2009年,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新疆时来到我爷爷家。他勉励我好好学习,成为像爷爷一样优秀的党员,建设家乡,报效祖国。2017年,我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并得到了回复。回复中,他勉励我要将各民族一家亲的信念播撒到更多人的心上,当好新时代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五年来,我一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积极进取,希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培育更多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党委宣传部教师李晴表示,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云南“直过民族”的一员,在党和国家政策关怀下,有幸在云南大学求学,毕业后成为云南民族大学大家庭的一员。在成长中见证了家乡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勤劳的怒江人民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创造了“一步跨千年”的奇迹,在人类减贫史上留下了具有典型意义的“怒江案例”。感恩党和政府,自己将立足岗位,坚定干事创业的信心,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出积极贡献。
作为云南大学博士毕业生、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语种的教学科研人员,南亚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教师邹怀强表示,在云南大学百岁华诞之际,欣闻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倍感荣耀和自豪!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回顾过去并展望未来,为新时代云南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精神为指引,全力做好东南亚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工作,努力培养出更多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复合型人才,为教育强国事业奉献一己之力,为区域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作出更多贡献。
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教师杨江林说,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精神,牢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初心,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师生的回复精神,当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聚焦学校内涵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学科建设为抓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抓好基层党建工作,以一流党建引领推动研究所的事业发展,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民族团结进步和边疆繁荣稳定作出新贡献。
“读完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深深地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边疆民族地区的亲切关怀、对云南大学生的殷切期望。”经济学院本科毕业生李添百说,自己从边疆地区考上云南民族大学,在开学的第一课上,民族团结的种子就已经在心中种下。时至今日成为云南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民族团结的种子已经开花、结果。“我们要牢记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教诲已经融在血液中,刻在骨子里,我会努力练就过硬本领,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将个人所学用于国家所需。”
民族文化学院王旭池同学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是对百年云大的深切祝福,也是对边疆学子的殷切期望。作为一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生长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成长的道路上始终受到党的关心关怀,深刻地感念党的恩情。自己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以勇毅笃行的奋斗精神投入到学习中,强化专业知识学习、努力探索新知,传播先进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团结进步和边疆繁荣稳定作出自己的贡献,以实际行动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文/李晴)
责任编辑:李晴 复审:和金光 终审:朱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