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云南民族大学!

民大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民大新闻 > 正文

【校史撷英】云南民族学院办学前期(1951-1966)的教学开展和人才培养(四) 办学前期第三阶段的学员培训

发布时间:2023-09-09 编辑: 浏览:

1957年7月至1966年4月:在曲折发展中从干部培训走向专业人才的培养。

1957年,经过民主改革,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只对民族干部进行培训,已不能完全适应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为此,云南民族学院开始从政治轮训逐步向专业化教育过渡,设置了政治轮训部、文化部、民族语文部、民族文艺班和历史预科班等教学机构。

(一)政治轮训部。由原一、二部合并而成。主要招收直接过渡地区和民主改革地区的民族干部。学习时间1年。先学习半年文化课,再转入政治轮训。课程有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中共党史、总路线、现行政策等。1957年至1968年,共毕业学员2503人。

 

潞西县法怕公社党委书记、全国劳动模范、政协委员杨波二黑宝在民院学习。

 

(二)文化部。1956年开办的汉语文班更名为文化部。主要招收边疆少数民族青年积极分子。学制2--3年。课程有汉语文、算术、史地、科学常识、民族政策与民族问题、时事政策、中共党史等。1956年至1964年,共毕业学员1306人。毕业生中的优秀生保送到其他专业学校或西南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学院深造。

(三)民族语文部。在1956年开办的民族语文班基础上建立民族语文部。招收懂民族语的少数民族青年到校学习新创制或改进的少数民族文字,培养这些语种的翻译、教学人员。学制2--3年。第一年主要进行汉语文教学,学员汉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到一定程度后,第二年开始进行民族语文教学。其他课程有政治常识、算术、史地常识、民族政策等。1956年招收德傣语、西傣语、景颇语3个班次;1957年增办傈僳语、哈尼语、拉祜语3个班次;1958年又新增了佤语班。1956年至1964年共毕业学员383人。

(四)民族文艺班。1959年秋,根据省委指示选调14名有文艺特长的在职干部到校学习;1960年9月通过社会招生和各地州选送方式招收25名学员入校学习,学制3年。课程有民族音乐、民族舞蹈、声乐、器乐、舞台常识、美术、表演、音乐欣赏及汉语文、数学、政治等。1959年至1963年共毕业学员39人。

 

1963年文艺班毕业合影。

 

(五)历史预科班。从干部轮训为主的政治学校向民族文史学院过渡的最早尝试。1960年9月试办历史预科班。招收初中毕业或相当学历的边疆少数民族青年,学习高中课程。学制3年。45名毕业生中有19名参加1963年全国高考,其中13名学生被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学院等院校录取;其他学生由国家分配参加工作。

云南民族学院从建立到“文革”前的办学,一是围绕党和国家不同时期的工作重心,为云南的新社会建设、民族团结、边防巩固、边疆稳定做出了特殊贡献;二是成为云南各少数民族在政治翻身以后实现文化翻身的重要桥梁;三是在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解决民族问题、培养民族人才和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其他院校不可替代的作用。(尹子能)


责编:左军    复审:和金光    终审:朱毅清